给漫游者的一封信
亲爱的朋友,
多日未见,希望一切都好!在季节的转换中,镜花园也经历了光线、植物、空间的变化。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一直在探讨、想象未来的感受方式,尝试让各种平行的艺术实践和思考在日常过程中交叠,就像诸多书写的交织,像地质岩层的累积。
当新的“地形”和“书写”浮现,从本周五(11月16日)开始,镜花园以新的状态日常开放,我们欢迎您来镜花园漫游,期待大家将以不同的步调、不同的视角,穿行、感受“整体情境”里诸多平行而又相互对话的世界,让思想的舞蹈和身体的游走彼此汇合,自在地发现属于自己的空间:
借景傅丹 (Danh Vo):
野口勇:Akari灯系列
Enzo Mari:autoprogettazione(自行设计)系列,1974
Nanna Ditzel: Hallingdal Mega布料
侗寨亭子
这个店2018年第三季:
米凯勒·乔亚乔费拉: 当下的透光表皮
欢迎在之后的日常时刻中,随时重返、停留。
祝秋安!
镜花园“寂静的旅程”小组
镜花园现场
- – -
关于旅程,追溯,隐现的线索和量子缠绕的世界
1
如果,秋日,一个旅人,在这儿相遇,你将穿行于似曾相识的光线、风和台阶中,遇见工匠、陶人、书写者、远古的化石和休憩的亭子;你将置身一段没有编舞的舞蹈,不断变换着位置;你阅读的不仅有书、影像和书法,也有植物、光线和其他行走者的身体。光线的变化让事物形象不断显现,不断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时间的变化,地质岩层的积累,书写的重叠中,有事先无法企及的形态浮现出来,开始邀请我们分享和探寻。在镜花园现在发生的,不是一个展览,而是一些既平行而又相互缠绕的世界,由不同的个体所创造,由不同的群体所实验,经由今年夏天到现在的累积,转化,这里有隐含的线索,也有直接的联系,有能量的呼应和不可言说的对话,有独立的存在和相互的借景,生成一种整体的日常感知情境。
2
“借景”傅丹(Danh Vo)——我们既体会傅丹的当代艺术实践的思考路径,同时也遭遇他所深感兴趣的日裔美国艺术家野口勇、意大利设计师、艺术家Enzo Mari的世界和侗寨亭子的空间,在这若隐若现的关联中,展开着对傅丹当代艺术实践理解的不同层次。野口勇所创作的Akari(日语意为“灯光”、“光亮”之意)灯光系列,“让我们仿佛感觉阳光在夜晚,依然在房内延续着它的温暖”(野口勇自述)。这样一种生命经验的转换,无疑超越了灯光表面形态的优美,而直击人性深处的温暖渴求;而Enzo Mari在1974年提出的“autoprogettazione(自己设计)”家具系列的设计实践,无疑重返了人的根本需要,而重新提议了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动状态。侗寨亭子是侗族社群田间劳动,日常休憩、聚集的空间,山上的杉树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当树木成材,它们也转化成为下一代居住的房屋、休憩的亭子、聚集的塔楼,木作的细节,在帮助我们走进生命的另一种循环。傅丹的当代艺术实践从个人生命经验出发,游走于全球,探讨历史复杂的面向,触及身份和归属、权力、所有权的状态、个人关系中的角色及其他人类生存的普遍性问题,而追问人的自由状态在今天如何达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当野口勇的Akari灯系列、Enzo Mari的autoprogettazione家具和侗寨亭子随着这些问题带入镜花园空间,在如此这般的迂回转折中,历史的不同路径重新联接、建构、冲撞,慢慢形成我们对今天生活可能性的想象。
傅丹: Take My Breath Away, 丹麦国家美术馆展览现场,哥本哈根,2018。图片来源:艺术家。
侗寨亭子,地扪,贵州。摄影:小厂
傅丹: Take My Breath Away, 丹麦国家美术馆展览现场,哥本哈根,2018。图片来源:艺术家。
野口勇和他设计Akari灯雕塑,1950年代。资料图片。
Enzo Mari:1974’s autoprogettazione,设计图纸和制作实物照片。资料图片。
这样的想象也在调整着“这个店”的区间,让它可以更多地可以在不同个体生存经验中的感悟之物中流动起来,由此,这个店的空间形态也在和她所呈现的器物之“形”中寻找着变动的关系。那些“在用的器物”,反映出文化的代际传承(包含融合与断裂)中, “形”所承载的功能演变和文化意涵。这些器物所凝聚的故事、 对现实的回应和对生活的想象,在我们今天不断凝视或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启发并激活“今天的生活”。
3
那些关于人类如何保护、保存、保养生命力量的技艺在何处?那些关于人类生存文化的密码究竟通过什么媒介得以流传? “塑造”和“书写”在过程中意味着什么?
在纷乱迷失的社会情境中,阳江组合的书写往往成为具有某种现实隐喻的图示,来暗示生活的不可预测性和某种“玄机”。书法是中国文化得以存活和传承的重要媒介,而在阳江组合的艺术实践中,书法可以无所不在地和各种异质的社会行为结合起来,在日常、酒、茶和话语的共同发酵中,时间和材料转化成整体的书法情境,而其中书写的内容往往成为体察和参透整个发生过程中人类行为和世界关系的偈语,而不再只是书法美学的再现。这样的日常书写将不同的时间节点汇聚成片,也就塑造出碑林般的空间。从空间中的亭子望出去,书写的内容渐成时代之“境”。
意大利撒丁岛史前文明留下的石砌建筑“仙女之屋(Domus de janas)”中的刻写痕迹。摄影:胡昉
另外一种书写,来自意大利艺术家米凯勒·乔亚乔费拉(Michele Ciacciofera)。《编码时间之图书馆》充满着对正在面临消失的语言的紧迫感和眷恋。在他看来,每个人的身份都是由我们前代的历史构成,通过充满想象的符号系统来书写和述说,同时,这也是一种不断重新书写的过程。他对化石的强烈兴趣几乎可成为一种隐喻: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转化过程。
这儿,书写所显现的能量,使得空间像是邀请阅读和共舞的场所——思想的舞蹈显现为身体的舞蹈,你的脚步在空间中的平台上移动着,或轻或重,或疾或徐,追随着感受和思绪。
4
当目光再次远眺,流水的声音仿佛预示了情境的转折和身体的转向。在最近的《心能转境》系列中,郑国谷将能量观测的中心放在“心轮”的层面,“心轮”处于“脉轮系统”的轴心位置,一般认为是感情力量的源泉。郑国谷将心轮的打开过程视为和不同场景对应的过程,通过用心来对应画中的形象/场景,进一步改变观者的心境,开放自己的感知维度。在《心能转境》的能量学测试中,郑国谷也注重尝试将绘画置于某种现实环境中,或将绘画中的场景转化到现实情境中,将柳树、溪流引入镜花园的空间,水声和心声相互映照,相互调节,藉此探测心境和环境相互转化的可能。
这种探测是以自身作为媒介去感受到不可言说的能量流动,最终也在邀请着其他个体的验证。我们可能都是量子世界中相互缠绕的粒子,不断从位移中找寻着生命能量的轨迹。
暮色来临之时,人类放缓了行动的步伐,行走的痕迹却变得更加清晰和活跃。随手将一本书合上,我们还将继续秋日的旅程;而我们都像是无意间走进书中的旅人,晨光暮色,渐行渐远。
(镜花园“寂静的旅程”小组)
镜花园日常开放时间:
每周三至周日,11点至17点
周一、周二闭馆
地点:镜花园,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农业大观园(四海马术)内
电话:020-31043759
电邮:mail@mirroredgardens.art
温馨提醒:
“聚集”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将在镜花园随后的日常过程中不定期发生,敬请朋友们留意关注“交叉小径”微信公号以及镜花园微信小号的内容。